•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

发布时间:2021-04-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

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

周松芳 2021-03-31 17:20

川籍学者李一氓先生说:“限于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职业厨师的缺乏,跨省建立饮食行业是很不容易的。一九四九年以前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有跨地区经营的现象。”四川远守西部,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食材与人口出川均殊为不易,供给与需求两端都成问题,因此无论如何霸道的川菜,似乎都难有作为。并说川菜馆北京不多,沙滩红楼对过有一家,上海也仅有都益处、锦江饭店两家,香港九龙有一家,汉口有一家,广州则没有。(《饮食业的跨地区经营和川菜业在北京的发展》,载《存在集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事实上,晚清民国时期全国各处都有相当多的川菜馆存在,特别是北京,早期的瑞记还鼎鼎有名,并见载于许多名人的笔端。一九三七年《铁报》的文章就说,以前的吃客都讲究“蜀馔”:“十几年前已盛行于北京,那时北京是国都,要人毕集,川菜馆最出名的,这骡马市大街瑞记,那里地方虽不大,当时一班阔人,谁不到那里去解馋?”又说瑞记太贵,普通人吃不起,便开出了宾宴春,其名馔如竹荪、羊肚菌、菜花、椒盐蛋、扁豆泥,质量和瑞记相仿佛,价钱却便宜不少,因此生意兴隆,“和天津梨栈的菜羹香,都为平津中上吃客所乐道”。(《旧都川菜馆的盛衰》,《铁报》1937年4月27日第4版)这里已经提到北京早期两家知名川菜馆瑞记和宾宴春,以及一家天津知名川菜馆菜羹香。 

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

《存在集续编》,李一氓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瑞记的大兴,笔者目前所检获的最早记载,见于王闿运一九一四年五月七日日记:“左台生来言,其父有寓宅在京,今将弃之。曾左皆无故宅,乔木亦迅速也。章曼仙请功儿,因与同至瑞记,未开市,即至醒春居小酌而散。”(《湘绮楼日记》第31册,商务印书馆1926年)王氏日记出版后,有人在解读中对其中人物与餐馆情况做了介绍:“左台生,左文襄宗棠之孙也。章曼仙,名华,长沙人,翰林。瑞记与醒春居,皆当时规模稍大之餐馆,以制蜀菜得名者也。”(陈灨一《读湘绮楼日记》,《青鹤》1935年第4卷第3期)这里又带出一家有名于时的早期川菜馆醒春居。而从大名士王湘绮一家川菜馆没开门换一家还是川菜馆,也可以管窥豹推测当时川菜之受欢迎。是年稍后,鲁迅也在九月二十七日记曰:“上午得沈尹默、卧土、钱中季、马幼渔、朱逷先函,招午饭于瑞记饭店。正午赴之,又有黄季刚、康性夫、曾(不知字)共九人。”(《鲁迅日记全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可谓名士云集。不过从《黄侃日记》看,他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二日即有记曰:“始见梅兰芳,色艺当与贾璧云相等。晚饭岷江春。”(《黄侃日记(上)》,中华书局2007年)岷江春为川菜馆,瑞记又为川菜馆之最早者,那瑞记的设立,自然应该更早了。

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

《湘绮楼日记》,王闿运 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扉页 稍晚,几个当时更显赫的人物也是在瑞记相遇,那就是李大钊宴客,梁漱溟、陈独秀相会:“我们相识稍先于北京大学同事之时,彼时(1916年)他(李大钊)在北京《钟晨报》(后改名《晨报》)任职。曾记得一次他宴客于南城瑞记饭庄,我和陈仲甫(独秀)在座上初次相遇。陈当时为东亚图书馆募股来京的。恰值蔡元培先生方接任北大校长,蔡、陈早相熟,立即邀陈入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梁漱溟《回忆李大钊先生》,载全国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紧接着,钱玄同写到了瑞记宴客:“(1917年1月18日)午宴鞠普于瑞记饭庄,并请兄、嫂、稻夫妇诸人同食,婠贞、秉雄亦同往。”钱先生日记中没有多少上川菜馆的记录,但雪泥鸿爪,从十几年后他写的另一次上川菜馆的情形,可见他对川菜馆是喜欢的:“(1929年1月25日)午与沈大同至今日新开之四川小馆曰且宜者吃麻婆豆腐、素豆花等,甚佳,价廉物美,可爱也。”(杨天石主编《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包天笑先生则写到瑞记被宴:“(1925年4月12日)午由芥尘请客,至骡马市大街瑞记。”(包天笑《钏影楼日记》,《现代中文学刊》2020年3期)时任孙中山机要秘书的邵元冲,在孙中山先生病笃于北京时,仍多宴聚于瑞记等川菜馆(见《邵元冲日记(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盛名之下,瑞记的轶闻也不少。如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在字音上非常讲究,并曾得益于瑞记。话说有一次程大师跟另一京剧名旦吴富琴等在瑞记吃饭,忽然听到厨房传出四川话:“这条鱼怎么做?”便若有所得地对吴富琴说:“你听这位四川大师傅的鱼字念得多准呀,咱们旦角在台上往往把‘鱼’字按阳平高念,其实湖广音‘鱼’字是阳平低念,要像这位大师傅的念法。”于是他就把四川话的“鱼”字,吸收运用在《汾河湾》戏中了。(梁镇国《谈京说鼓》之《寻“字”找“音”》,《江西文史资料》1994年第1辑)戏曲大师齐如山在回忆早年北京知名菜馆的拿手菜时,也盛赞瑞记饭店之清炒豌豆、烩羊肚菌、炒三泥“不是其他饭馆可以媲美的”(《北平的饭馆子》,载《齐如山文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到一九二六年,北京《晨报》文章总结川菜在北京的发展情况,也同样以瑞记领衔,但介绍了更多川菜馆及川菜名肴:

骡马市大街,有宾宴春,亦以川菜名,而肴馔并不可口,“红烧牛肉”“扁豆泥”等尚佳,维价极廉,故贪省费者均趋之,车马常盈门,近且内建戏台,备堂会之用。瑞记后在中央公园分设一长美轩,菜均如瑞记。维公园注重点心,长美轩遂以“火腿烧饼”、“脆烧面”(即焦炸牛肉丁之面)、“干拌面”著名,菜有“马先生汤”(为马夷初所指导),系三鲜煮豆腐汤,并不佳。瑞记发达之后,川菜盛行,经营川菜者极多。而粉房琉璃街南头之陶园,以“蚝油豆腐”著名,甜菜以皂仁为奇,晚香玉川海蜇曾极一时之盛。此外,如南园、都一处、益华均成立不久。西长安街之宣南春,迄今营业尚发达,大陆春、长安春继之,然不如宣南春。香厂天南地北楼,开不多时,菜肴近似川菜,实系广西菜馆云。川菜流行之后,如“红烧羊肚菌”“鸡蓉菜花”“宫保鸡”等与鲁菜之“面干鸭肝”“川双脆”等,已成普通菜矣。(《都门饮食琐记》[七],《晨报》1926年12月1日第6版)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周松芳:瑞记引领的老北京川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