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濒危动物的乐园

发布时间:2020-07-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濒危动物的乐园——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散记

  2004年12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冒着凛洌的寒风,来到靠近武威市凉州区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记者登上望塔顶,举目望去,收入眼帘的是野骆驼、野马、野羚羊、野驴等濒危动物在林间草地悠闲的寻觅食物;蓝天,沙漠,绿地,树林。昔日流沙滚滚、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现已成为濒危珍稀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位于武威市东北部,全境均属腾格里沙漠,面积为18.16万公顷。主要任务是,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努力保存并发展濒危野生动物,有选择、有计划地将某些种类逐步释放野化,恢复野生种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在保证完成繁育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抓好东沙窝沙漠生态综合治理和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2002年2月,该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中心主任李正先,这位上世纪80年代农大毕业的高材生,既有行政事务管理经验,又有专业技术知识,是一位全中心干部职工爱戴拥护的好带头人。该中心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探讨论证的基础上,敢为人先,创新发展思路: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坚持原林业部规定的基本任务不变,实现濒危动物保护由被动型保护向主动型保护的转移,由单一的社会公益型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保护型转移;在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加强对赛加羚羊、金丝猴、普氏野马、野骆驼四种珍稀动物的繁育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提高中心在濒危动物繁育研究和保护领域的知名度和权威性;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西部乃至全国荒漠治理起示范作用为目标,大力发展荒漠节水林业、特种经济动物及家畜养殖,走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以濒危珍稀动物观赏和沙漠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把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展示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保护的窗口,西部乃至全国荒漠治理示范区和省内外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为此,该中心把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始终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把2003年作为中心管理活动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保障了各项工作落实。中心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并逐级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对考核内容和结果进行公示,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根据中心实际工作需要,调整了岗位设置,并对临时工全部实行合同管理。加强了成本核算,严格规范各项财务工作,努力增收节支。通过强化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真正使中心各项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面对生态脆弱、治理任务繁重、部分治理区重新活化、植被衰退的现状,他们果断决策把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措施和切入点来抓,制定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生态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苗木培育为基础、产业化发展为动力、林木管护为保障”的林业建设思路,编制了中心第一个造林绿化五年规划,确定了区域建设方案。至今年12月,该中心已累计营造以梭梭、桦棒、沙拐枣、毛(柠)条、红柳等为主的防风固沙林11.4万亩,封沙育林(草)15万亩,建成毛条、梭梭、沙拐枣采种基地3.5万亩,“三八”绿色工程基地0.28万亩,军民共建绿色林0.2万亩,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15%提高到了50%以上,人工植被逐年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侵,使沙区周围7个乡镇、15万人口近30万亩耕地免受风沙危害,也为濒危珍稀动物的引进繁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心连年被评为武威市、凉州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03年,被省政府授予“甘肃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多年的濒危动物繁育保护工作中,该中心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在动物营养、行为学、疫病防治、特殊生理阶段及麻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切实加强了动物饲养管理,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在中心设立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实习基地,并与其合作开展了野骆驼课题研究;《普氏野马DNA研究项目》、《赛加羚羊适应性及扩大种群研究项目》、祁连山交错地带动植物与草地开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已顺利开展,促进了濒危动物繁育研究工作顺利进展。

  我国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在原生地恢复和保存野外已经灭绝的普氏野马,使其繁衍生息并最终回归自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原国家林业部确定的“野马返乡计划”实施单位之一,他们于1989年起先后从北京动物园、美国圣地亚哥等动物园引进18匹野马,经过十多年的繁育,目前种群数量已达51匹,在中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种群数量已达到了放野条件。

  2003年底,他们邀请专家对放归地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专家组认为,西湖保护区具备野马放归后自然生存的有利条件。

  2004年启动了国家林业局投资400万元的普氏野马放归工程项目,提高了中心在濒危动物繁育研究和保护领域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赛加羚羊人工驯养取得突破性进展。赛加羚羊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野外已近40年没发现踪迹。其角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了在我国恢复这一物种,也为了获取羚羊进行驯化研究,承担了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七五”攻关项目《引进羚羊驯化研究》,对赛加羚羊生态、繁殖、饲养、哺幼、管理、疾病防治诸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项目于1994年通过了部级鉴定,成果达到了国外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其中:人工哺育幼仔、苜蓿草消化试验研究等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世界范围内人工驯养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驯养地建设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饲养羚羊45只,是目前国内惟一的赛加羚羊人工驯养、繁育、保护、研究基地。

  金丝猴迁地保护成功繁育。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与生境相近的动物园开展川金丝猴的饲养繁殖已取得成功,但在半荒漠地区的迁地繁殖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该中心从1992年引进川金丝猴进行人工饲养繁殖,至2004年10月共繁殖成活13只,使川金丝猴在半荒漠地区的人工饲养繁殖取得初步成功,属世界首例,也为川金丝猴在更广范围的迁地保护奠定了基础。

  野生双峰驼人工饲养成功。野骆驼(双峰驼)是栖息于我国西北戈壁荒漠区的特有大型食草动物,本世纪初的最新资料显示,野骆驼野外生存数量现已不足800峰,国内仅存500峰左右。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濒危动物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