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防范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心痛更要行动

发布时间:2019-04-0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防范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心痛更要行动

2019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中部一个被寒风冷雨笼罩的小山村,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村里13岁男孩小民(化名),锤杀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我就是想要她闭嘴。”小民告诉记者,案发当日家人没有喊他一起吃中午饭,还听到母亲在父亲面前说自己的不是,心里很不舒服,遂起杀心。

犯罪的未成年人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不以为意和对杀人后果的轻松判断,令亲人和社会震惊不已。来自多地司法机关的报告分析显示,低龄化、成人化、暴力化正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系统构建针对未成年人的“防罪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成人化、暴力化

极少数小小年纪的施暴者,对亲近者甚至骨肉至亲下手,击破社会人伦底线

今年元月初,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小民锤杀父母案发生地。小民的一位亲属告诉记者,自己大约是在2018年12月31日18点40左右听到小民的姐姐敲门,她慌慌张张地说——弟弟杀死了爸爸和妈妈!

近年来,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杀人甚至杀害亲友的案件偶有曝光。极少数小小年纪的施暴者,对亲近者甚至骨肉至亲下手,击破社会人伦底线,引起社会舆论震惊。

在华南一法院审理的一起强奸杀害11岁女孩案件中,被告人韦某才19岁。此案发生前6年,韦某就涉嫌故意杀人罪,因未满14周岁,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一年后,韦某因故意杀人罪被一家法院判刑;刑满后韦又作案,强奸杀害了一名11岁的女孩......

来自多地司法机关的报告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正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并且趋于成人化、暴力化。

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张鸿巍认为,一些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由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被阻挡于刑事司法体系之外,可能很大程度上掩饰了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未成年人犯罪实况。18岁前的低总量,往往可能会在18岁以后的统计中出现报复性的急剧增长。

犯罪背后潜藏畸形人格、无知无畏

情感反应冷漠、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犯罪施暴者的共同特点,免于刑事追究反而让他们觉得犯罪没什么大不了

“你有没有想过,当时这个事情(杀父母)发生时,你父母痛不痛?”

“应该非常非常痛,那种痛是想不到的。”

“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救回你父母,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付出自己的生命。”

“真的吗?”

“真的。”

夹克、牛仔裤、短发,瘦削的脸,有些躲闪的眼神,平静流利的话语。今年1月,刚锤杀了父母的小民在公安局审讯室出现在记者眼前,看上去是个不能再普通的初中生。

争执、被没收手机、没要到钱、不许玩电游、不许抽烟、有积怨......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青少年恶性杀人案,起因主要是生活琐事。

情感反应冷漠、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犯罪施暴者的共同特点。2018年杀害母亲的12岁男孩小东表现也是如此。

“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

“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那以后怎么办?”

“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面对亲人的责问,小东如此回答。

一位县教育局副局长说,听到这类话语,他的眼泪哗哗地直流,心中涌起的是巨大的疑问:这些孩子,对待师友、至亲、骨肉,怎么下得去手呢?!

有专家认为,这是犯罪心理潜质和人格个性缺陷的典型特征。

代理过相关案件的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委员郑子殷告诉记者,犯下多起杀人案的韦某,对犯罪的认知度很低,从首次犯罪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免于刑事追究反而让他觉得犯罪没什么大不了。

锤杀父母的小民,杀人后冷静地掩饰处理现场。随后,搜罗家中现金再骑父母的电瓶车离家,再搭车到镇里。在暖和的网吧泡了两个小时后,风闻自己杀人的消息传开,才从网吧后门溜走。在当地高铁站等待一夜后,又用父亲的身份证搭上了去往云南大理的高铁......

“我就想让他死。这样我就会进去,进去后家里也不用管我,这样家里就没有我上学、就业、买房的经济负担;我在里面有吃有喝的,我家里最多出个棺材费。”14岁就连捅同学十余刀致其死亡的小锋(化名),事后在供述中如此说道。

“生病家庭”监护缺失难辞其咎

全国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流动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多,其次是离异、留守、单亲和再婚家庭

“我们都没什么文化,不懂怎么管孩子,孩子不听话就只有打。”2017年,13岁男孩小林(化名)因借钱未果杀害母亲,其父亲对外界说。

“说实话,我们就是让孩子不饿着、冻着,对孩子的坏毛病,没有办法管的。”同年,持刀抢劫同学案中16岁留守少女小雨(化名)的奶奶,也曾这样说。

面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件,在震惊和痛惜之余,人们细数那些案件背后,通常都有着家庭教养不当、社会关爱缺失等方面的共性问题。

“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监护缺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说。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全国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流动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多,其次是离异、留守、单亲和再婚家庭。

2015年以来,西部某中心城市涉罪未成年人与未成年被害人中,来自单亲家庭、继亲家庭以及父母不和家庭的占41.6%。2017年,东北某市一家检察机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嫌疑人中离异家庭占62.1%……

2015年发布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涉案未成年人中至少有55.52%的人未受到监护人或照管人的管教。《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3》明确指出,预防与早期干预是儿童与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国多地推广“社区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与网络建设”,亦将高风险家庭评估作为重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留守、流动或单亲家庭儿童的情感比较脆弱、自卑、敏感,长期的压抑容易使孩子形成内向、偏执的性格,甚至是情感冷漠,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恨我妈,早就想把她给卖了。”小民这样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是智障者,感觉很丢脸,也没有机会感受母爱。小学六年级时,他曾因生活上的事情被父母冤枉,遭到父亲暴打,“仇恨”的种子一直埋在心里,伺机报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这是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教育观点。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防范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心痛更要行动